乐鱼体育官网下载-训练幕后:明星球员的日常训练揭秘
李自成在湖北通城金蝉脱壳后,身怀雄才大略,坚定不移,继续坚持反清抗清斗争。隐身为僧,幕后指挥。以时局变化,随机应变,逐步地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。
永昌二年、顺治二年(1645)五月,至顺治三年(1646)秋,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,李自成曾经制定战略计划三次。第一次,以湘西为中心,建立抗清根据地和武装军事基地,保存大顺军主力和实力,伺机反攻。第二次,组织大顺军正面联明抗清部队反攻陕西,占据西安。第三次,回归陕北故里,组建鸿门会,开展地下反清运动。
尤其第三次战略计划,是前两次战略计划失败后,战略目标的根本转移。由军事武装斗争,改变为意识形态斗争。其目的是,潜入陕北,利用故里龙脉优势,以及地理和群众基础优势,发起反清运动。蓄谋再次发动一场陕北农民起义战争。
李自成与高桂英,借用故里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之优势,利用故里群众高昂的反清气氛和抗清斗志,在祖籍地长峁山(常峁墕)附近的张存有地(张村有帝),隐身隐居,建立了鸿门会。一场轰轰烈烈的鸿门运动,如雨后春笋,将在米脂、横山一带,迅猛兴起。
▲位于李自成故里米脂李家站的鸿门寺,被烧毁后改名为万寿寺(新建)。
鸿门会,有《鸿门歌章》、《鸿门乐章》、《鸿门鼓舞》和《鸿门图》,这些看似完整的组织形式,和思想体系,包含了中国传统的词、乐、舞、图艺术形式和风格,好似一个民间艺术团体。实质上,只是一种掩饰和装扮。醉翁之意不在酒。这才是鸿门隐蔽手法之所在。
鸿门基本健全了一个教会所拥有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形式,就必然有一个活动场所和据点。那么,民间原有的寺院庙宇,便成了鸿门的最佳选择之地。
佛教传人中国,已经有2100多年历史。中国固有的道教,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。米脂、横山处于黄土高原腹地,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,道教、佛教文化及寺庙建设,自然也在此兴盛和传播。
佛教是外来教,道教则是国教。信奉佛教为来世,信奉道教为现世。两者信仰不同,泾渭分明。然而,在陕北则不同,寺、庙合一,道、佛不分。这种特殊的信仰方式,源自何时,作者没有去考证。但是,鸿门会的活动场所和集聚点,不分道、佛和寺庙,这是历史事实。
▲收藏家珍藏的闯王李自成手捧书本塑像。
寺,词典解释:“1、古代官署名;2、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;3、伊斯兰教徒礼拜、讲经的地方。”泛指佛教庙宇。如:白马寺、少林寺、灵隐寺、佛光寺等。
因此,鸿门寺,即佛教之地。而实际上,明末清初的鸿门寺,已经完全融入了道教文化。也就是说,不仅陕北的鸿门寺,乃至全国的鸿门寺,也都成为清一色的鸿门会的集聚点和活动场所。以至于,全国至今没有留下一座鸿门寺。留下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壁和遗迹废墟。
明末清初,陕北的鸿门寺密度,似乎高于全国各地。尤其在米脂、横山一带。从目前发现的鸿门寺遗迹来看,已经有近20座。这些鸿门寺,除沿用原有的鸿门寺名外,不排除以维修重建为名,改名为鸿门寺的情况。另外,还有新建鸿门寺的现象。
由此可见,鸿门寺,是鸿门会的标志性建筑。米脂、横山一带,鸿门寺林立,标志鸿门会活动的兴起和兴盛。在已发现的鸿门寺遗迹和遗迹文化,以及鸿门寺被毁的历史原因中,可以佐证这一历史事实。
▲李自成祖籍地横山(原米脂)常峁墕附近神秘的卧龙寺。
考察调研当地群众民间寺庙传统的庙会、祭祀、打清醮等文化活动,发现蕴藏和体现了深厚而丰富的鸿门文化。有的活动的主题和内容,竟然与广西恭城大瑶山里的洪门天地会内容,如出一辙。
尤其是,在米脂发现的那尊神秘而奇特的李自成塑像,它将李自成回归故里的情形,表现的淋漓尽致。完全是李自成的真实写照。只见他:身披斗篷,左眼有疾,脚蹬毡靴,半座炕沿,手捧书籍,文质彬彬。似乎在宣读讲解什么。完全是一幅典型的地下工作者,举行秘密会议的场面姿态。
从这一塑像的人物造型上,可以看出,李自成建立鸿门后,并没有闲着,而是深入基层,发动群众,宣传鸿门精神,开展鸿门斗争,扩展鸿门分支机制。
难怪,陕北民间传说:“李自成兵败后回到过陕北”。“有人见到过李自成,只是不敢说罢了”。甚至,与李自成接触密切的寺庙和尚传说:“李自成这个人很鬼。”“李自成是徐庶”。……
▲米脂李自成故里李家站万寿寺牌楼(新建)。
这些迹象与民间口述传说相吻合,证明李自成建立鸿门后,把鸿门寺作为鸿门标志建筑,为鸿门活动据点。李自成,则游走于各大寺院庙宇之间,秘密领导着这场地下反清运动。
(摄影:李志强)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